尿失禁是泌尿系统常见的一种症状,根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表现,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其中,“真性尿失禁”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也被称为“完全性尿失禁”。它指的是患者在没有任何意识控制的情况下,尿液会持续或间歇性地从膀胱中流出,通常与膀胱括约肌功能严重受损有关。
一、真性尿失禁的定义
真性尿失禁是指由于膀胱或尿道结构的破坏,导致尿液无法被正常储存和控制,从而出现持续或反复的不自主排尿现象。这种类型的尿失禁通常发生在严重的神经损伤、手术创伤或先天性异常之后。
二、真性尿失禁的其他名称
在医学文献中,真性尿失禁还有以下几种常见的别称:
中文名称 | 英文名称 | 说明 |
真性尿失禁 | True Urinary Incontinence | 最常用名称,强调其为真正的、不可控的排尿 |
完全性尿失禁 | Total Urinary Incontinence | 强调尿液完全无法控制,无任何保留 |
持续性尿失禁 | Continuous Urinary Incontinence | 表示尿液持续不断排出 |
膀胱外漏 | Vesicovaginal Fistula(女性) / Vesicourethral Fistula(男性) | 特指因瘘管形成导致的尿液外漏 |
尿道括约肌功能障碍 | Sphincter Dysfunction | 强调括约肌失去控制能力 |
三、真性尿失禁的成因
1. 神经损伤:如脊髓损伤、脑卒中等影响排尿中枢。
2. 手术后遗症:如前列腺切除术、子宫切除术后可能损伤括约肌。
3. 先天性缺陷:如尿道发育异常。
4. 严重外伤:如骨盆骨折导致尿道断裂。
5. 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
四、真性尿失禁的治疗方式
1. 药物治疗:用于辅助控制症状,但效果有限。
2. 手术治疗:如尿道悬吊术、人工括约肌植入等。
3. 行为疗法:如定时排尿训练。
4. 护理干预:使用尿垫、导尿管等辅助工具。
五、总结
真性尿失禁是一种严重的尿失禁类型,常因结构性或功能性损伤引起,表现为无法控制的持续性排尿。它在临床上有多种别称,包括“完全性尿失禁”、“持续性尿失禁”等,具体名称取决于病因和临床表现。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考虑,以改善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如需进一步了解不同类型的尿失禁及其区别,可参考相关泌尿科资料或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