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 FES)是一种由于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系统,阻塞小血管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常见于长骨骨折、骨科手术或严重创伤后,尤其是股骨、胫骨等部位的骨折。该病可能引起呼吸困难、神经系统症状及皮肤瘀斑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一、脂肪栓塞综合征概述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脂肪颗粒进入血液循环,导致肺部、脑部或其他器官的小血管阻塞,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 |
常见诱因 | 长骨骨折(如股骨、胫骨)、骨科手术、严重创伤、脂肪组织损伤等。 |
发病机制 | 骨髓中的脂肪细胞破裂,脂肪颗粒进入血管,随血流到达肺部、脑部等部位,造成局部缺血和炎症反应。 |
主要症状 | 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皮下出血(瘀点)、心动过速、发热等。 |
诊断方法 | 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实验室检查(如血气分析)等综合判断。 |
治疗原则 | 支持治疗为主,包括氧疗、机械通气、维持血压、控制感染等;部分患者需使用类固醇或抗凝药物。 |
预后情况 |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 |
二、典型临床表现
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表现通常在创伤后12-72小时内出现,常见症状包括: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呼吸系统 | 呼吸急促、低氧血症、肺部啰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神经系统 | 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癫痫发作 |
皮肤表现 | 小片状瘀点(常见于胸部、颈部、结膜) |
其他 | 心动过速、体温升高、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 |
三、鉴别诊断
脂肪栓塞综合征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疾病名称 | 主要特征 |
肺栓塞 | 血栓形成,常有深静脉血栓病史,D-二聚体升高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肺部弥漫性损伤,多由感染、休克等引起 |
脑外伤 | 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神经症状更突出 |
败血症 | 感染征象明显,血培养阳性 |
四、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 护理要点 |
及时处理骨折,避免脂肪颗粒进入血液 | 监测生命体征,观察呼吸、意识变化 |
避免过度活动,防止二次损伤 |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支持 |
对高风险患者密切观察 | 早期识别症状,及时转诊至ICU |
总结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尤其在骨科创伤后容易发生。其核心机制是脂肪颗粒进入循环系统,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早期识别和积极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提高警惕,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判断,以实现有效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