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指起源于肝脏本身的恶性肿瘤,与从身体其他部位转移至肝脏的继发性肝癌不同。它是最常见的肝部恶性肿瘤类型之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了解原发性肝癌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可能性。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两种类型:肝细胞癌(HCC)和胆管细胞癌(ICC)。其中,肝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所有原发性肝癌的75%~85%。而胆管细胞癌则相对少见,但同样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原发性肝癌的发生通常与多种因素有关,如长期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滥用、肥胖、糖尿病以及某些遗传因素等。尤其是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的重要诱因。此外,黄曲霉毒素(一种存在于发霉食物中的有毒物质)也被认为是诱发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
在症状方面,原发性肝癌早期可能没有明显表现,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疼痛、体重减轻、食欲减退、乏力、黄疸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并不特异,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因此定期体检和肝功能检查对于高危人群尤为重要。
目前,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和血液检测(如甲胎蛋白AFP)。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肿瘤大小、位置以及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介入治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多种方式。
预防原发性肝癌的关键在于控制肝炎病毒感染、避免酗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肝部检查。对于有肝病家族史或长期饮酒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总之,原发性肝癌是一种严重但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科学的认识、早期筛查和规范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