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Science杂志 > 你问我答 >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作者:中药柜厂家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又称威尔逊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主要由于体内铜的代谢异常导致铜在肝脏、大脑基底节、角膜等部位沉积,从而引发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通常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发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和肝功能衰竭。

一、概述

项目 内容
中文名称 肝豆状核变性
英文名称 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 Wilson’s Disease
疾病类型 遗传性代谢性疾病
发病机制 铜代谢障碍,铜在体内过度积累
遗传方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主要影响器官 肝脏、脑部(尤其是基底节)、角膜
发病年龄 儿童或青少年多见

二、病因与遗传

肝豆状核变性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负责编码一种将铜从肝脏排出到胆汁中的蛋白质。当这个基因发生突变时,肝脏无法正常排铜,导致铜在体内蓄积。

- 遗传方式: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即父母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有25%的概率患病。

- 携带者:无症状,但可能将致病基因传给下一代。

三、临床表现

肝豆状核变性可表现为多种症状,具体表现因人而异,常见包括:

系统 典型症状
肝脏 肝炎、肝硬化、黄疸、腹水
神经系统 震颤、肌张力障碍、步态不稳、言语不清
精神症状 抑郁、焦虑、认知功能下降
角膜 Kayser-Fleischer环(眼角膜边缘出现绿色或棕色环)

四、诊断方法

方法 说明
血清铜蓝蛋白 水平降低
24小时尿铜 明显升高
角膜检查 检查Kayser-Fleischer环
基因检测 确认ATP7B基因突变
肝功能检查 可能显示肝功能异常

五、治疗方法

类型 方法 说明
药物治疗 青霉胺、锌剂 促进铜的排泄,减少铜吸收
饮食控制 低铜饮食 避免食用富含铜的食物如贝类、坚果等
手术治疗 肝移植 用于严重肝功能衰竭患者
定期随访 监测血清铜、尿铜水平 评估治疗效果

六、预后与管理

- 若早期诊断并坚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正常生活。

- 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或肝功能衰竭。

- 家庭成员应进行基因筛查,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群。

七、总结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虽然罕见,但后果严重。通过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患者可以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进行遗传咨询和定期体检,以实现早诊早治。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