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心肌病的概念】缺血性心肌病(Ischemic Cardiomyopathy,简称ICM)是一种由于长期心肌供血不足导致的心脏功能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或阻塞,进而影响心肌的正常供氧和代谢功能。随着病情发展,心脏的收缩能力逐渐减弱,最终可能导致心力衰竭。
该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患者可能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或猝死。
缺血性心肌病的核心要点总结: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损伤和心脏功能减退的疾病 |
病因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长期心肌缺血等 |
主要症状 | 胸痛、呼吸困难、乏力、水肿、心律不齐等 |
诊断方法 | 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心肌酶检测等 |
治疗目标 | 改善心肌供血、缓解症状、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
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介入治疗(如支架植入)、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搭桥术)等 |
预后情况 | 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晚期可能发展为心力衰竭 |
结语:
缺血性心肌病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规范治疗及定期随访,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对于高危人群,应加强健康监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