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血小板减少】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通常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在短时间内急剧下降,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该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免疫性破坏、药物反应、感染、肿瘤或骨髓功能障碍等。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防严重并发症至关重要。
一、概述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Acute Thrombocytopenia)是指血小板计数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通常低于100×10⁹/L,严重时可能低于20×10⁹/L。该病多为急性起病,常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衄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内脏出血或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二、常见病因
病因类型 | 常见原因 |
免疫性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诱导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
感染性 | 病毒感染(如HIV、肝炎病毒、EB病毒)、细菌感染、败血症 |
药物性 | 阿司匹林、肝素、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等 |
骨髓抑制 | 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化疗后骨髓抑制 |
其他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脾功能亢进 |
三、临床表现
症状 | 描述 |
皮肤瘀点、瘀斑 | 最常见表现,多见于四肢、躯干 |
鼻衄、牙龈出血 | 小量出血,易反复 |
月经过多 | 女性患者常见 |
内脏出血 | 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少见但危险) |
发热、乏力 | 可能与原发病相关 |
四、诊断方法
项目 | 说明 |
血常规 | 初步判断血小板数量 |
骨髓穿刺 | 排除骨髓病变 |
抗体检测 | 如抗血小板抗体、自身抗体 |
影像学检查 | 如腹部B超评估脾脏大小 |
病毒筛查 | 排除病毒感染因素 |
五、治疗方法
治疗方式 | 适用情况 | 说明 |
糖皮质激素 | 急性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 | 快速提升血小板 |
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 | 严重出血、快速起效 | 用于短期控制 |
血小板输注 | 严重出血或手术前 | 临时补充血小板 |
脾切除术 | 慢性ITP无效者 | 改善免疫性破坏 |
免疫抑制剂 |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 | 如环孢素、利妥昔单抗 |
六、预后与注意事项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的预后取决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是否及时。大多数患者在积极治疗后可恢复正常,但部分患者可能转为慢性或出现复发。日常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结:
突发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血液系统急症,早期识别、明确病因、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注意生活调养,以降低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