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奶瓶龋】奶瓶龋,又称“婴儿龋齿”或“早期儿童龋齿”,是一种常见于婴幼儿的口腔疾病,主要发生在上颌前牙区。它通常由长期、频繁地使用奶瓶喂养引起,尤其是在夜间睡觉时让宝宝含着奶瓶入睡,容易导致乳牙迅速被蛀蚀。
一、
奶瓶龋是由于婴儿在长时间接触含糖液体(如牛奶、果汁等)后,口腔中的细菌利用这些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表面而形成的龋齿。这种龋齿多发于上颌的乳牙,尤其是门牙,且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影响恒牙的发育和排列。
预防奶瓶龋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避免让婴儿长时间含着奶瓶睡觉,同时注意口腔清洁和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中文名称 | 奶瓶龋、婴儿龋齿、早期儿童龋齿 |
英文名称 | Bottle caries / Baby bottle tooth decay |
定义 | 因长期、频繁使用奶瓶喂养,特别是夜间含奶瓶入睡,导致乳牙快速被蛀蚀的疾病 |
发病部位 | 主要发生在上颌前牙区(尤其是门牙) |
病因 | 含糖液体残留、细菌代谢产酸、口腔清洁不足 |
高发人群 | 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 |
症状表现 | 牙齿表面出现白垩色斑点、黑褐色斑块、疼痛、牙龈红肿等 |
严重后果 | 影响恒牙发育、咀嚼功能受损、发音障碍、心理影响等 |
预防措施 | 避免含奶瓶入睡、控制喂养时间、及时清洁口腔、定期看牙医 |
治疗方法 | 涂氟、补牙、拔牙(严重时) |
通过了解奶瓶龋的成因与危害,家长应更加重视婴幼儿的口腔健康,从日常喂养习惯做起,有效预防这一常见但可避免的口腔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