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胃肠炎的概述】小儿急性胃肠炎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其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途径,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多数患儿病情较轻,可在家中护理,但严重时可能需要及时就医。
一、病因分类
病因类型 | 常见病原体 | 传播方式 |
病毒性 |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 | 粪-口途径、飞沫传播 |
细菌性 | 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菌 | 食物、水源污染 |
寄生虫性 | 蓝氏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 | 污染食物、饮水 |
其他 | 药物、过敏、饮食不当 | 直接接触或摄入 |
二、临床表现
症状类型 | 具体表现 |
消化道症状 | 呕吐、腹泻、腹痛、腹胀 |
全身症状 | 发热、乏力、食欲减退 |
脱水表现 | 口干、尿少、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差 |
三、诊断方法
诊断手段 | 说明 |
病史询问 | 了解发病时间、饮食情况、接触史等 |
体格检查 | 观察脱水程度、腹部压痛等 |
实验室检查 | 大便常规、病原学检测(如轮状抗原、细菌培养) |
影像学检查 | 必要时进行腹部B超或X线检查 |
四、治疗原则
治疗方向 | 内容 |
对症治疗 | 止泻、止吐、补液、退热 |
病因治疗 | 抗病毒、抗生素(仅限细菌感染) |
支持治疗 | 营养支持、休息、心理安抚 |
中医辅助 | 如中药调理、推拿等(需专业指导) |
五、预防措施
预防方法 | 说明 |
注意卫生 | 勤洗手、饭前便后洗手 |
饮食安全 | 避免食用不洁食物、饮用开水 |
接种疫苗 | 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部分病毒感染 |
隔离患者 | 减少交叉感染机会 |
六、常见误区
误区 | 正确做法 |
一有腹泻就用抗生素 | 多数为病毒性,滥用抗生素无效且有害 |
不重视脱水 | 脱水是主要危险,应及时补液 |
依赖止泻药 | 过早使用可能延长病程 |
不控制饮食 | 应适当调整饮食,避免加重肠胃负担 |
综上所述,小儿急性胃肠炎虽常见,但只要早期识别、合理处理,大多数患儿可以快速康复。家长应提高警惕,掌握基本防治知识,必要时及时就医,以保障孩子的健康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