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汗治发烧不可取!广州62岁阿姨】近日,广州一名62岁的阿姨因发烧后采取“捂汗”方式试图退烧,结果导致病情加重,被送入医院治疗。这一事件再次提醒公众,“捂汗”并非科学的退烧方法,尤其对老年人、儿童等体质较弱的人群更需谨慎。
一、事件总结
广州一位62岁的阿姨在出现发烧症状后,听信“捂汗能退烧”的说法,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并使用厚被子覆盖,试图通过大量出汗来降低体温。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帮助退烧,反而使体温持续升高,最终引发高热惊厥,不得不紧急送医。
医生指出,“捂汗”会导致身体无法正常散热,反而使体温进一步升高,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器官损伤。尤其是老年人,身体调节能力较差,更容易因此受到伤害。
二、科学退烧建议对比
项目 | “捂汗”方法 | 科学退烧方法 |
原理 | 通过出汗降温 | 通过物理或药物方式控制体温 |
效果 | 可能加重病情,导致高热 | 安全有效,有助于恢复 |
适用人群 | 不推荐任何人使用 | 适用于大多数发烧患者 |
风险 | 体温失控、脱水、惊厥 | 低风险,合理用药可避免副作用 |
医生建议 | 避免“捂汗”,及时就医 | 多喝水、物理降温、必要时服药 |
三、专家提醒
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内科主任表示:“发烧是身体的一种防御机制,不能简单地用‘捂汗’来压制。正确的做法是观察体温变化,适当使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此外,对于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来说,任何发热都不应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四、温馨提示
1. 发烧初期不要盲目“捂汗”,应保持室内通风。
2. 若体温超过38.5℃,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烧药。
3. 多喝温水,防止脱水。
4. 症状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不适,应尽快就医。
结语:
“捂汗”治发烧是一种误区,不仅无效,还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科学应对发烧,才是保护健康的关键。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正确对待疾病,避免因错误做法而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