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的穴位有哪些】督脉是中医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条阳经,起于尾骨末端,沿脊柱上行,止于头面部。督脉总共有28个穴位,具有调节阳气、通络止痛、醒脑开窍等作用。在临床中常用于治疗脊柱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头痛、眩晕等症状。
以下是对督脉主要穴位的总结和表格形式的展示:
一、督脉穴位总结
督脉从尾骨开始,依次经过骶部、腰部、背部、颈部、头部,最终到达鼻唇沟处。其穴位分布较为密集,尤其集中在背部脊柱区域。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主治功能,如通经活络、强健筋骨、调理脏腑等。
督脉穴位分为“起始穴”、“关键穴”和“常用穴”,其中一些穴位在针灸、推拿、艾灸等疗法中应用广泛。
二、督脉穴位一览表
序号 | 穴位名称 | 位置描述 | 主治功能 |
1 | 长强 | 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 肛门疾病、便秘、脱肛 |
2 | 腰俞 | 第四腰椎棘突下 | 腰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病 |
3 | 腰阳关 | 第四腰椎棘突下 | 腰痛、关节炎、下肢麻木 |
4 | 命门 | 第二腰椎棘突下 | 腰膝酸软、肾虚、遗精、早泄 |
5 | 悬枢 | 第三腰椎棘突下 | 腰痛、下肢无力 |
6 | 脊中 | 第四胸椎棘突下 | 脊背疼痛、小儿疳积 |
7 | 中枢 | 第五胸椎棘突下 | 胸痛、咳嗽、心悸 |
8 | 筋缩 | 第六胸椎棘突下 | 脊背僵硬、四肢麻木 |
9 | 至阳 | 第七胸椎棘突下 | 胸痛、黄疸、胆道疾病 |
10 | 灵台 | 第八胸椎棘突下 | 心悸、失眠、肩背疼痛 |
11 | 神道 | 第九胸椎棘突下 | 心悸、失眠、头痛 |
12 | 身柱 | 第十胸椎棘突下 | 咳嗽、哮喘、儿童发育迟缓 |
13 | 陶道 | 第十一胸椎棘突下 | 头痛、发热、项强 |
14 | 大椎 | 第七颈椎下凹陷处 | 发热、感冒、颈项强直 |
15 | 哑门 | 枕骨下,发际线后1寸 | 失语、眩晕、咽喉肿痛 |
16 | 风府 | 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 | 头痛、眩晕、癫痫、咽喉肿痛 |
17 | 脑户 | 百会后1.5寸 | 头痛、头晕、耳鸣 |
18 | 强间 | 百会后2寸 | 头痛、眩晕、失眠 |
19 | 后顶 | 百会后3寸 | 头痛、眩晕、记忆力减退 |
20 | 百会 | 头顶正中 | 头痛、眩晕、脱肛、子宫脱垂 |
21 | 前顶 | 百会前1.5寸 | 头痛、眩晕、精神不振 |
22 | 囟会 | 前顶前1.5寸 | 小儿囟门未闭、头痛 |
23 | 上星 | 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 头痛、目赤、鼻塞 |
24 | 神庭 |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 头痛、眩晕、失眠 |
25 | 素髎 | 鼻尖正中 | 鼻塞、鼻衄、面瘫 |
26 | 水沟 | 鼻下人中沟中点 | 昏迷、癫痫、口角歪斜 |
27 | 承浆 | 下唇正中下方 | 口角歪斜、牙痛、喉痛 |
28 | 颧髎 | 面部颧骨下缘 | 面瘫、牙痛、眼睑下垂 |
三、总结
督脉作为人体重要的阳经之一,不仅在生理上起到调节阳气的作用,还在病理上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掌握督脉的主要穴位及其定位和功效,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其调养和治疗作用。无论是通过针灸、艾灸还是按摩,督脉穴位都能起到良好的调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