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影像学表现】骨肉瘤是常见的恶性骨肿瘤,多发于青少年,好发部位为长骨干骺端,尤其是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肱骨近端。其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X线、CT、MRI及PET-CT等多种影像技术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以下是对骨肉瘤影像学表现的总结:
影像学检查方法 | 典型表现 | 说明 |
X线平片 | 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如“日光放射”)、软组织肿块、肿瘤骨形成 | 常见于长骨干骺端,表现为溶骨性或混合性病变,可见肿瘤骨,即肿瘤内钙化影 |
CT | 骨质破坏范围、肿瘤内部密度不均、肿瘤骨分布、周围软组织侵犯 | 可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评估手术切除范围 |
MRI | T1加权像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 显示肿瘤范围、骨髓浸润情况及软组织侵犯程度,对术前分期有重要意义 |
PET-CT | 肿瘤区域高代谢 | 可用于评估肿瘤活性及监测治疗效果,尤其在判断复发或转移时有帮助 |
超声 | 一般不作为首选,但可用于初步评估软组织肿块 | 对于浅表部位可能提供辅助信息 |
总结:
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中X线是最常用的初筛手段,而MRI在评估肿瘤范围和软组织侵犯方面更具优势。CT有助于明确骨质破坏和肿瘤骨的存在,PET-CT则在全身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综合多种影像学手段,可提高骨肉瘤的诊断准确率,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