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长期未得到有效控制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而在某些情况下,血压急剧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并伴随明显的器官功能损害或症状,这种情况被称为“高血压急症”。了解高血压急症的定义、表现以及处理原则,对于及时救治和降低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急症指的是在短时间内(通常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内)血压显著升高,通常收缩压超过18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超过110毫米汞柱,并且伴有急性靶器官损伤的表现。这些靶器官包括心脏、大脑、肾脏、视网膜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剧烈头痛、胸痛、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视力模糊、恶心呕吐等。
高血压急症与高血压亚急症不同。后者虽然血压也高,但没有出现急性器官损害的症状,因此处理方式相对温和,可以在门诊或家中进行管理。而高血压急症则需要立即干预,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在处理高血压急症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迅速评估病情:首先确认患者是否确实存在高血压急症,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2. 稳定生命体征: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维持正常的呼吸和循环功能。必要时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支持措施。
3. 合理降压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和器官受损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常用的静脉用药包括硝普钠、拉贝洛尔、尼卡地平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血压下降过快或过低。
4. 监测与调整:在降压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和患者反应,适时调整药物剂量,确保血压逐渐平稳下降至安全范围。
5. 病因治疗与长期管理:在急性期过后,应针对高血压的诱因进行治疗,如控制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等,并制定长期的血压管理计划,预防再次发作。
总之,高血压急症是一种需要紧急处理的严重状况,及时识别和科学应对是关键。患者及其家属应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并在发现异常时第一时间就医,以保障健康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