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骼密度降低、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疾病,导致骨骼变得脆弱,容易发生骨折。它常被称为“寂静的疾病”,因为患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骨折才被发现。该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
一、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使骨骼强度下降,从而增加骨折风险的一种慢性代谢性骨病。其主要病因包括年龄增长、激素水平变化(如雌激素减少)、营养不良、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常见症状包括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等,严重时可能引发髋部、腕部或脊椎骨折。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补充钙和维生素D,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二、关键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退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骨病。 |
发病人群 | 多见于中老年人,尤其是绝经后女性;男性也可能患病,但发病率较低。 |
主要原因 | 年龄增长、激素变化(如雌激素减少)、营养不良、缺乏运动、遗传因素等。 |
常见症状 | 腰背疼痛、身高变矮、驼背;严重时可出现骨折(如髋部、腕部、脊椎)。 |
诊断方法 | 骨密度检测(如DXA扫描)、X光、血液检查等。 |
预防措施 | 均衡饮食(富含钙和维生素D)、规律锻炼、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
治疗方法 | 补充钙和维生素D、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双膦酸盐、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等)。 |
并发症 | 骨折、行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降低,甚至影响寿命。 |
三、小结
骨质疏松症虽然不为人所熟知,但其危害不容忽视。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及时的医疗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病情发展。提高公众对骨质疏松的认知,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从而减少骨折风险,提升整体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