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SIE)是一种由细菌或其他微生物侵入心脏内膜,尤其是瓣膜或心腔内壁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相比,其病程发展较缓慢,症状较轻,但同样具有较高的并发症风险,如心力衰竭、栓塞事件和器官损害等。
该病多见于已有心脏病变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等。常见的致病菌包括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和某些革兰氏阴性菌等。
一、概述总结
项目 | 内容 |
中文名称 |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
英文名称 | Subacute Infective Endocarditis (SIE) |
病因 |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心脏内膜 |
发病速度 | 较慢,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 |
常见致病菌 | 草绿色链球菌、肠球菌等 |
易感人群 | 心脏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 |
典型症状 | 发热、乏力、体重下降、皮肤瘀点等 |
并发症 | 心力衰竭、脑栓塞、肾损伤等 |
诊断方法 | 血培养、超声心动图、血常规等 |
治疗方式 | 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手术 |
二、主要特点
1. 起病隐袭:不像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那样突然高热、病情危重,而是逐渐出现乏力、低热等症状。
2. 感染来源多样:常因牙科操作、泌尿道手术、皮肤感染等途径进入血液。
3. 易累及心脏瓣膜: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4. 血培养是关键:多数情况下需多次血培养才能明确病原体。
5. 长期抗生素治疗:通常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抗生素治疗。
三、常见症状
症状 | 说明 |
发热 | 多为低中度发热,持续不退 |
疲乏无力 | 长期消耗导致全身乏力 |
体重减轻 | 由于慢性感染和代谢异常 |
皮肤表现 | 如瘀点、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 |
关节痛 | 可能与免疫反应有关 |
心脏杂音 | 可能因瓣膜受损而出现新的杂音 |
四、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结合发热、乏力、心脏杂音等症状。
2. 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贫血。
- 血培养: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3. 影像学检查:
- 超声心动图:可发现赘生物、瓣膜损伤等。
4. 其他检查:如尿常规、肝肾功能等。
五、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疗程长。
2. 支持治疗: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 手术治疗:在严重瓣膜损害、反复栓塞或药物无效时考虑手术。
六、预防措施
1. 控制基础心脏病: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
2. 注意口腔卫生:减少细菌进入血液的机会。
3. 术前预防用药:对高风险人群在进行牙科或泌尿道操作前使用抗生素。
4. 提高免疫力:避免感染,尤其是免疫力低下者。
七、小结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较为隐蔽但危害较大的心脏感染性疾病,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是关键。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应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并在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乏力等症状时及时就医,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