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什么病】斯德哥尔摩综合症(Stockholm Syndrome)是一种心理现象,通常指受害者在被绑架、囚禁或长期处于压迫环境中时,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认同甚至保护的行为。这种心理反应并非疾病,而是一种极端情境下的心理适应机制。
以下是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总结性介绍,结合相关特征和案例进行说明:
一、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简介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受害者在被囚禁或受控制的情况下,对加害者产生情感依赖或认同的心理现象。 |
起源 | 最早由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引发,一名人质在被劫持后表现出对劫匪的同情和支持。 |
常见场景 | 绑架、家庭暴力、战争俘虏、监狱囚犯等极端压迫环境。 |
表现形式 | 对加害者产生信任、共情、保护行为,甚至拒绝救援。 |
二、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特征
特征 | 描述 |
情感依赖 | 受害者开始将加害者视为“朋友”或“保护者”。 |
认知扭曲 | 受害者可能合理化加害者的暴力行为,认为其有“正当理由”。 |
反向忠诚 | 在获救后,受害者可能对加害者表示支持,甚至反对执法机关。 |
自我防御机制 | 心理上通过认同加害者来减少恐惧和焦虑。 |
三、典型案例
案例名称 | 时间 | 简要描述 |
斯德哥尔摩银行劫案 | 1973年 | 四名人质在被劫持5天后,反而对劫匪产生情感依赖,拒绝警方营救。 |
芬兰人质事件 | 1980年 | 一名男子被囚禁多年,最终与劫匪建立情感联系,并试图帮助其逃脱。 |
女童失踪案 | 多起案件 | 一些儿童在被绑架后,表现出对绑架者的依恋,甚至拒绝与家人团聚。 |
四、心理学解释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并非正式的心理疾病诊断,而是心理学中一种特殊的现象。它通常出现在以下几种心理机制中:
-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长期压力导致心理崩溃。
- 依恋理论:在缺乏其他情感支持的情况下,受害者可能形成对加害者的依恋。
- 生存策略:通过认同加害者来增加自身存活几率。
五、如何识别与应对
识别方式 | 应对措施 |
观察是否对加害者产生不合理的信任 | 提供心理支持和专业干预 |
是否出现情绪上的矛盾与挣扎 | 鼓励沟通,避免孤立 |
是否拒绝外界帮助 | 寻求心理咨询或社会援助 |
六、总结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是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产生的心理现象,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疾病”,但对受害者的心理健康影响深远。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更好地识别和帮助那些处于危险中的个体。在面对类似情况时,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社会支持至关重要。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心理机制或实际案例分析,建议咨询专业心理医生或查阅相关心理学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