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套叠】一、
婴儿肠套叠是一种常见的儿科急症,多发于2个月至2岁之间的婴幼儿。该病是由于肠道的一部分滑入另一部分中,形成“套筒”状结构,导致肠道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引发肠坏死、穿孔等严重后果。
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果酱样大便)以及腹部肿块。早期识别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空气或液体灌肠复位,必要时需手术干预。
本篇文章将从定义、病因、症状、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对婴儿肠套叠进行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便于理解和参考。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疾病名称 | 婴儿肠套叠 |
常见年龄 | 2个月至2岁婴幼儿 |
定义 | 肠道一部分滑入另一部分,造成梗阻和血液循环障碍 |
常见类型 | 回结型、回回型、结结型 |
主要病因 | 肠道蠕动异常、病毒感染、过敏反应、肠道肿瘤(少见) |
典型症状 | 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便、腹部肿块、发热 |
诊断方法 | 腹部超声、X线、CT、体检(腹部触诊) |
治疗方法 | 空气/液体灌肠复位、手术复位(如灌肠无效) |
并发症 | 肠坏死、穿孔、感染、休克 |
预后 | 早期治疗者预后良好,延误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及时治疗胃肠疾病 |
三、注意事项
婴儿肠套叠病情发展迅速,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表现,一旦出现剧烈哭闹、呕吐、排便异常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通常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做出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婴儿肠套叠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的警惕性,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