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胃炎】一、
小儿急性肠胃炎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由病毒、细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发热和腹痛等。该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在夏秋季节高发。多数情况下为自限性疾病,但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
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包括补液、饮食调整、休息等。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必要时应及时就医。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感染者等。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定义 | 小儿急性肠胃炎是指由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引起的胃肠道急性炎症,常表现为腹泻、呕吐等症状。 |
常见病因 | 病毒(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寄生虫等。 |
高发年龄 | 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1-3岁婴幼儿。 |
常见症状 | 腹泻、呕吐、发热、腹痛、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等。 |
诊断方法 |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测等。 |
治疗方法 | - 补液(口服或静脉) - 饮食调整(清淡易消化) - 对症治疗(止吐、退热) - 抗生素仅在细菌感染时使用 |
并发症 | 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等。 |
预防措施 | - 注意饮食卫生 - 勤洗手 - 避免与感染者接触 - 接种疫苗(如轮状病毒疫苗) |
何时就医 | - 持续高热不退 - 明显脱水症状(如口干、尿少、眼窝凹陷) - 呕吐频繁无法进食 - 大便带血或脓液 |
三、温馨提示:
小儿急性肠胃炎虽常见,但家长不应轻视。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合理应对措施,有助于孩子尽快康复。日常生活中应加强卫生习惯,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减少患病风险。如有不确定情况,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