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目录大全分类】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为了便于学习和使用,对中药进行科学分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常见中药进行分类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类中药的特性与用途。
一、按药用部位分类
中药可根据其入药部位的不同分为根类、茎类、叶类、花类、果实类、种子类、皮类、全草类、菌藻类、动物类及矿物类等。
分类 | 常见中药举例 | 功效简述 |
根类 | 人参、黄芪、当归、甘草 | 补气养血、调和诸药 |
茎类 | 麻黄、桂枝、木通 | 发汗解表、通经活络 |
叶类 | 大青叶、枇杷叶、桑叶 | 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
花类 | 金银花、菊花、槐花 | 清热解毒、平肝明目 |
果实类 | 山楂、枸杞子、陈皮 | 消食化积、理气健脾 |
种子类 | 苦杏仁、火麻仁、决明子 | 润肠通便、降脂明目 |
皮类 | 黄柏、厚朴、牡丹皮 |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 |
全草类 | 麻黄、益母草、蒲公英 | 发汗解表、活血调经 |
菌藻类 | 灵芝、海藻、昆布 | 补气养阴、软坚散结 |
动物类 | 鹿茸、阿胶、蝉蜕 | 补肾壮阳、滋阴润燥 |
矿物类 | 石膏、滑石、朱砂 | 清热泻火、安神定惊 |
二、按性味功能分类
根据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酸、苦、甘、辛、咸),以及其主要功效,可以进一步分类。
性味 | 功能 | 常见中药 |
寒性 | 清热解毒、泻火 | 石膏、知母、金银花 |
热性 | 温里散寒、助阳 | 附子、干姜、肉桂 |
温性 | 温中散寒、补阳 | 人参、黄芪、当归 |
凉性 | 清热凉血、解暑 | 薄荷、板蓝根、石膏 |
酸味 | 收敛固涩、生津 | 乌梅、山茱萸、五味子 |
苦味 | 清热燥湿、泻下 | 黄连、黄芩、大黄 |
甘味 | 补益和中、缓急 | 甘草、党参、白术 |
辛味 | 发散风寒、行气活血 | 麻黄、桂枝、川芎 |
咸味 | 软坚散结、泻下 | 玄参、芒硝、海藻 |
三、按功效分类
中药按其主要治疗作用可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攻毒杀虫药、其他药等。
功效类别 | 常见中药 | 主要作用 |
解表药 | 麻黄、桂枝、荆芥 | 发汗解表、宣肺止咳 |
清热药 | 石膏、黄连、金银花 | 清热解毒、泻火 |
泻下药 | 大黄、芒硝、番泻叶 | 通便泻火、攻积导滞 |
祛风湿药 | 独活、羌活、秦艽 |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 |
化湿药 | 苍术、厚朴、藿香 | 化湿运脾、行气和胃 |
利水渗湿药 | 茯苓、泽泻、车前子 | 利尿通淋、健脾止泻 |
温里药 | 干姜、附子、吴茱萸 | 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
理气药 | 陈皮、木香、香附 | 行气止痛、调中和胃 |
消食药 | 山楂、神曲、麦芽 | 消食化积、健脾开胃 |
驱虫药 | 使君子、槟榔、南瓜子 | 杀虫消积、驱虫止痒 |
止血药 | 地榆、三七、白及 | 凉血止血、收敛止血 |
活血化瘀药 | 川芎、丹参、红花 | 活血调经、消肿止痛 |
化痰止咳平喘药 | 半夏、贝母、杏仁 | 化痰止咳、平喘润肺 |
安神药 | 酸枣仁、远志、龙骨 | 养心安神、镇静助眠 |
平肝息风药 | 羚羊角、钩藤、天麻 | 平肝潜阳、息风止痉 |
补益药 | 人参、黄芪、当归 | 补气养血、扶正固本 |
收涩药 | 五味子、乌梅、诃子 | 固摄止汗、涩精止遗 |
涌吐药 | 常山、瓜蒂、藜芦 | 引吐祛痰、催吐解毒 |
攻毒杀虫药 | 雄黄、硫磺、鸦胆子 | 攻毒杀虫、蚀疮去腐 |
其他药 | 麝香、牛黄、冰片 | 开窍醒神、清热解毒 |
结语
中药种类繁多,分类方式多样,合理分类有助于更准确地认识和应用中药。无论是从药用部位、性味功能还是功效角度出发,都能为临床用药提供重要参考。希望本文能为中药爱好者和学习者提供实用的信息,助力中医药知识的传播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