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名词解释】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查手段,主要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某些肿瘤。通过抽取骨髓液进行实验室分析,可以了解骨髓中细胞的生成情况和功能状态,为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一、
骨髓穿刺是医生通过穿刺针从骨髓中抽取样本的一种检查方法。通常选择髂骨或胸骨作为穿刺部位,因其骨质较厚、骨髓丰富。该操作在局部麻醉下进行,患者一般不会感到明显疼痛。穿刺后需对抽取的骨髓液进行细胞学、生化、微生物等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
骨髓穿刺常用于以下疾病的诊断:
- 白血病
- 淋巴瘤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多发性骨髓瘤
- 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疟疾)
此外,骨髓穿刺也可用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病情变化。
二、表格:骨髓穿刺相关术语解释
术语 | 解释 |
骨髓穿刺 | 一种通过穿刺针从骨髓中抽取样本进行检查的医疗操作。 |
髂骨 | 髋部骨骼的一部分,常作为穿刺部位。 |
胸骨 | 胸部中央的骨骼,也可作为穿刺部位。 |
局部麻醉 | 在穿刺部位注射麻醉药物,以减轻疼痛感。 |
骨髓液 | 从骨髓中抽出的液体,含有各种血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 |
细胞学检查 | 对骨髓液中的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 |
生化检查 | 检测骨髓液中的酶类、蛋白质等生化指标。 |
微生物检查 | 检查骨髓液中是否有细菌、病毒等病原体。 |
白血病 | 一种影响骨髓和血液的恶性肿瘤。 |
再生障碍性贫血 |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的贫血。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骨髓穿刺是一项重要的诊断工具,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应由专业医生操作,确保安全与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