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确定了炎症性肠病的可能原因和治疗方法
2024-02-20 07:57:02
•
来源:
导读 炎性肠病(IBD)是难治性炎性疾病的一种,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氏病(CD)是主要类型。当前的研究表明,IBD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复...
炎性肠病(IBD)是难治性炎性疾病的一种,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氏病(CD)是主要类型。
当前的研究表明,IBD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决定的复杂的自身炎症性疾病,并且是胃肠道癌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其复杂和难治性的特点,研究人员致力于确定IBD的详细发病机理并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1月20日在线发表在PNAS上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分子与细胞科学卓越中心孙兵教授的团队与华山的刘杰教授合作复旦大学附属医院揭示了一种与IBD发病机制有关的新机制,并为临床试验提出了治疗靶标。
在已确定的IBD易感性基因(NOD2,IL-23等)中,2008年发现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基因与UC密切相关。自2011年以来,SUN实验室的多项研究均报告了该病Th2,Th17和Tfh细胞中ECM1的相关功能。但是,没有可用的证据表明ECM1在IBD中起直接作用。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DSS诱导的IBD小鼠模型的组织样本。
他们发现,ECM1在炎症条件下在巨噬细胞,尤其是组织浸润的巨噬细胞中高度表达,并且在IBD进程中明显诱导ECM1表达。脂多糖(LPS)处理后,ECM1的巨噬细胞特异性敲除导致精氨酸酶1(ARG1)表达增加,并削弱了极化成M1巨噬细胞表型。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ECM1蛋白可以通过GM-CSF / STAT5信号通路调节M1巨噬细胞的极化。巨噬细胞中ECM1基因的特异性敲除减轻了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IBD小鼠的病理变化。
这些结果揭示了IBD易感性基因ECM1在结肠炎中的作用以及巨噬细胞中可能存在GM-CSF / STAT5调节轴,表明减弱巨噬细胞中ECM1功能是IBD治疗的潜在策略。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